六月初,虽然封控了两个月,宝山图书馆仍未正式开馆,但馆里的朋友们已入馆开始工作,于是我迫不及待与大家约着碰了面

六月初,虽然封控了两个月,宝山图书馆仍未正式开馆,但馆里的朋友们已入馆开始工作,于是我迫不及待与大家约着碰了面
六月初,虽然封控了两个月,宝山图书馆仍未正式开馆,但馆里的朋友们已入馆开始工作,于是我迫不及待与大家约着碰了面。走上熟悉的楼层,走入熟悉的办公室,燕倩、艳红等朋友们都在。两个月的日子不算长,只是这两个月后的见面,如这升温的天气,大家显得愈加亲切、愈加亲热。艳红为我倒上了水,燕倩、小雪陪我说起了话,小朱在我身旁坐下,甜甜地笑着,说:“唐老师我们真想拥抱你。”小朱曾与我同住一个新村里,两家前后挨着,从我家二楼的厨房,望得见她家四楼的阳台,她总后悔小时候没认识我,否则可以来请教我作文,她哪里知道,我当年的作文其实根本文词不通。今天恰是小小马的生日,他打开刚团购送到的蛋糕开始为大家分蛋糕,他为我切了大大的一块,奶油的香味一旦入口,便瞬间融入心底。2014年末我自北京念书回到上海,由于我家距离宝图较近,走路不过10分钟,自此与宝图多了联络。我最喜欢宝图敞敞亮亮的阅览室,每天阳光透过那一块块高高大大的玻璃斜斜照在一排排书架上,书香顿时弥漫开来。我在阅览室里读过许多书,查阅过许多资料,我很享受这一份份既温馨又温暖的时光,与读者们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起,双耳只听得到书页翻动的声响。除了文学创作,我对展览策划同样有着极大的兴趣,“周有光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展”、“文心灿烂·中国近现代学人手迹展”、“纪念宝山命名610周年文献史料手迹展”是我从文二十年来最重要的三件展览作品,都在宝图相继展出,过程中宝图除了无偿提供展览场地、帮着一起张罗,更让我们结下深厚的友情、成为了要好的朋友,而之后,宝图竟带给我许多感动。他们馆内没有食堂,中午大伙儿有的带饭,有的点外卖,偶尔逢年过节,他们带了面皮、带了馅料自己包馄饨、包饺子,不忘叫上我;知道我爱吃宝山罗泾特有的四喜风糕,专程为我订过几次并邮寄给我,由于我不在家,弄得我母亲每回不好意思收下,要付来人钱,人就跑了。前年围绕一张老明信片,我为宝图写了一篇稿子,介绍了宝山城内一座建于明朝的镇海楼。镇海楼供奉着南宋名将韩世忠和他的妻子梁红玉,它的第三层,正是宝山最早的图书馆——宝山通俗教育图书部,藏有各种图书数万册,可惜这数万册图书相继毁在了 1932年、1937年两次淞沪抗战之中。稿子刊发后获得了不错的反响,我与宝图遂生了共同的心愿——“书写宝山历史文化、传承宝山历史文脉”,开设了“宝山风华”的专栏,每次艳红负责“催”稿,小顾负责编辑设计,每月一期,至今已有了20期。宝图新馆开馆于2012年8月29日,今天就是新馆落成10周年的日子,这是属于宝图的节日,大家无一不感到高兴。这些年,时光在变,城市在变,但我们的城市精神未变,宝图始终满含着神采与情怀,除了常规的书刊借阅服务,每年线上线下400多场延伸活动,他们满满当当都能扛下来,只为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活,因此宝图不知成为多少学子与读者的精神家园,这也让它化身宝山的文化缩影,成为了一座屹立于大家心中的文化建筑。我想“宝山风华”专栏的稿子我能接着续写,与宝图的友情,也定能接着续写。(来源:上海宝山)